新房子装修好后,就想在客厅摆一点绿色植物。于是,我走进一家花卉店。
我对养花是外行,也不想太费神费力去伺候,就跟戴着很厚眼镜片的老板说,好养就行。老板听后笑了笑,给我推荐了几盆常绿、易养的花卉。之后他说:“加个微信吧,以后有需要咨询的事情,也方便。”我想是这个理,就加了他微信。
准备出门时,老板又说:“你有需要出远门时就告诉我,我可以把花搬回来帮你暂时养着。”我笑着谢他,但也没太在意,觉得不过是老板的客套而已。
6月份时,我们准备全家出游,因为在外面的时间有些长,如何安置这些花卉就成了一个问题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我给老板发了微信,希望能把家里这些花卉拉到他店里,请他帮忙代养几天。老板很快回复了我。约好时间后,他带着两个工人从我家里搬走了花卉。
我们旅游回来,老板又带着工人将那些花搬回我家,并说什么也不收我给他的代劳费。我拿了一袋在旅游地购买的特产送给他,他不再推脱,终于收下。
一来二去,我们熟络起来。有时下班早,我也会到他店里去坐坐,摆摆龙门阵,听他讲讲养花的知识。
有次正闲聊,买花的客人多起来,店里工人忙不过来,他便出去帮忙,很歉意地嘱我自己随意看看。我喝了一会儿茶,起身踱步参观他的店。最里面有间房子,除了一张窄窄的床,满满当当的都是书,一排一排地摆放着。书架上除了有关花卉知识的书以外,还有好多汽车工程专业方面的书。我好奇地抽出几本,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做满了笔记。这些书与花完全不沾边。我有些不解。
老板忙完,进来看见我手里的书,笑着说:“我本科和硕士读的都是汽车工程专业。”我更迷惑了:一个汽车工程专业的硕士怎么跑来一个县城做起花店老板的呢?
老板给我续了茶水,请我坐下,摆起他的故事。
他生长的农村,家家户户都不宽裕,所以坚持读书的孩子很少。读高中的时候,他初中甚至小学的同学大多出去打工或者结婚生子了。有人劝他父母也送他去学一门手艺,说比读书更划算。但他的父母不为所动。那些年,邻居家都盖起瓦房时,他家还住在茅草房里;有些邻居家靠着在外打工的钱盖起小楼,他家刚掀掉了茅草房顶……但无论如何,父母送他读书的决心都没有改变过。就这样,他成为了村里第一个硕士研究生。
他的学校是“985”,专业好,他的学习成绩也优秀,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一家大国企;几年过去,他已经成为企业里的技术骨干,家里条件也得到了改善。后来他辞职,和几位师兄弟一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。因为门路选择得当,企业发展也蒸蒸日上。随着收入的水涨船高,他在大城市里买了房,并且每年都会给父母一些钱,让他们去各地旅游长见识。他还自己出资,给村里的道路做了硬化……终于活成了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每年回家,他家里总是人来人往,村里人都以他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。只是他发现,他生长的村子渐渐老了,炊烟不再袅袅,油菜花也不再金黄——年轻人几乎都走向外面,村里留下的尽是老人和零零落落留守的孩子们。
一天,他突然接到邻居伯伯打来的电话,说他母亲摔倒了,住进了县人民医院。他下了飞机就赶往医院,看到父亲正佝偻着身子给母亲按摩……看到“从天而降”的他出现在面前,父母竟然像两个做错事的孩子,手足无措。母亲嗫嚅半天,说:“儿啊,娘不争气,拖累你了。”他走出病房,泪如雨下。
陪父母回到家,他破天荒待了一个月。村里前来看望母亲的老人们,对他的父母充满了羡慕。他们的儿女远在外地打工,难得回家住几天。平时有了病,他们大多是到村医那里拿点药,不到万不得已,谁也不会给在外的儿女打电话。就像这次,要不是邻居悄悄打了电话,他也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。
他沿着村路走了走。路两旁大多都是撂荒地,长满野草。以前让他羡慕的那些人家的瓦房子好多都垮塌了,小楼的许多门窗也多有残破。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只有过年才回次家,来不及修整又出去了;在外面过得好些的人干脆在城里买房,连过年都不愿意回村里了。可是,他们的父母离不开故土,就在垮塌的瓦房、透风的小楼里将就住着……他的心被眼前的镜像刺痛了。
站在村口,他给老婆打电话,说想回村子里。他老婆吓了一跳,以为他受到什么刺激。但听他细细说完,发来语音:“我知道你是放不下爸妈。想做什么你就做吧,做什么我都理解和支持你。”
回去办妥了一切手续后,合作伙伴们为他饯行,他们喝得酩酊大醉。
可是,父母却伤了心。母亲坐在一旁不停地抹泪,“儿啊,是我们拖累你了。”然而他们反对无效。经过3个月的考察后,他决定在村里种花。他了解到,基本不愁吃喝的人们,开始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。现在喜欢买花的人多了,但附近城里的花基本都是从云南拉过来的。
他流转了50亩土地,并告诉土地的主人,他们除了有租金收益,以后还有分红。如果村里有人愿意来他这里打工的,还有“工资”可拿。他希望村里的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,在村里也能挣到钱。
周围一时请不到年轻人,他就自己上阵。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,但已经几十年都没有摸过农活,一天结束,他的10根手指头都僵硬到缩不回去了。母亲含着泪,把饭一口一口地喂到他嘴里。
土地平整好,种子撒下去,他照着网上来的方法种花,没成想花苗仅稀稀拉拉地长出一些。村里每天都有老人满怀希望来看他的花地,比当年自己耕种还上心。看到他赔了个精光,老人们无奈地摇摇头,蹒跚着走了。
第一笔学费交了,他也清醒了。这是一项事业,不是仅靠热情和网络学习就能够完成的。他跑到县里市里的农业局去请教专家,买来一摞又一摞书;镇里正需要发展产业,也给了他不少支持。一年后,他的种花事业走上了正轨。接着,他又亲自跑销路,把花卖到了省城,又卖到了省外。
盈利后,他没有继续流转土地,只是告诉村里人,愿意种花的乡亲都可以用自己的土地加盟他的合作社,他提供种子、技术指导、保底收购。花卉种植面积越来越大,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慢慢地回来很多;村里的土地全部种上了花,走在村路上,一年四季都是鸟语花香。名气大了,农家乐、民宿等旅游业也逐渐发展起来。村里每天人来人往,到处都是看花人。
我不由赞叹。花店老板不无骄傲地说,县城里所有花店里都有我们村里的花。我媳妇说,再过两年,儿子考上大学,她也回来和我一起种花。
文:夜雨阑珊